芭蕾“魅影”的无言之爱 当前要闻
藏在悬疑背后的爱与殇
《歌剧魅影》是一个披着悬疑斗篷的爱情故事,很多重要情感的元素被 " 魅影 " 埋藏在了他冷峻的面具之下,比如一个妄图主宰命运之人内心的自卑与柔弱。而戴上了 " 魅影 " 遮掩丑态的面具,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来自于周遭的冰冷眼神。这让作为 " 魅影 " 的我孤独、悲伤、恐惧,进而变得疯狂。直到故事的最后," 柯莉斯汀 " 的吻使 " 魅影 " 悲伤的内心得到了解脱,这是爱与包容的力量。
" 魅影 " 的面具就是他内心层次的具象,恶魔的面具让他张牙舞爪只为讨回爱情,半脸的黑面罩让他栖息于黑暗远离世俗,丑脸妆容受尽世俗的唾骂,那么外表包裹的内心也是不堪的么?张牙舞爪并不难表现,对于爱人的痴情也不难表现,难在爱而不得的不甘,于内心的考量,由于自身的不幸,他真心付出的爱竟等同于伤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键处减少技术密度,增加 " 留白 "
作为演员,要如何更好地理解角色、走进角色,一直以来我都会遵循自己的一些程式。特别是这里根据文学经典创作的舞剧作品,比如阅读原著、观看与它相关的戏剧作品、舞台作品等等。但在 " 魅影 " 创排中我似乎获得新的视角。或许是因为自己过去几年的编舞经历,让我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有了导演的思维,即在创作的全局角度进来分析人物、理解作品。
《歌剧魅影》是一个新古典风格的戏剧芭蕾作品。这类作品中的人物不是诸如《天鹅湖》一类古典芭蕾中的王公贵族,只需要挺拔的姿态、精湛的技巧去演绎。" 魅影 " 的内心充满戏剧矛盾,古典芭蕾技术的出现只会让人 " 跳戏 "。所以,他需要的是更有张力、更具有诉说感的肢体表现,通过这个角色让悬疑的力量贯穿全剧,那么舞剧就会更紧凑。这个角色是德里克先生为我量身打造,导演减少了技术动作的密度却增加了他在几个重要场景的留白供我反复琢磨,很快我便理解了导演的用意。在有限的舞蹈动作中雕琢每一个细节,任何一次出手、任何一个挪动乃至一个简单的眼神都是我表达的机会。我开始注意所有人的行动,所有人的人物关系,配合他们道具服装,甚至是灯光,我必须试图化作魅影,将一切细节都掌控在手。为了角色磨练自己也要 " 放弃 " 自己
戏剧芭蕾的表演是十分过瘾的,也极具挑战。它的挑战并非是动作和技术完成度,而是在强烈的人物情感支配下,演员对自己动作分寸感的掌握,让自己的一切在音乐里、在舞台空间里、在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关系里。
我也曾经历过让情绪把表演状态推到极致,动作会有些失控,失控到错过音乐、或者照顾不到舞伴,这样状态是达不到演出标准的。要克服这一点,只有通过台下反复的排练去达成。以 " 魅影 " 为例,我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练习,重复地打磨细节,动作、眼神甚至是每一个呼吸。每一天的高强度训练,从体能到技艺再到心理。舞台上不存在侥幸,任何的高光时刻都是一步步实打实地踏出来的,否则我们无法说服观众,更无法说服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我突然觉得舞台上的一切变得理所应当。演员与角色的时空被打通,我能感受到和不同角色之间的距离,距离中写着角色关系的种种,小心地把控这种距离让我的表演更加自然。到了正式演出,在上台前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只记得我在等待的音乐与我上场的第一个点、第一个动作。整个表演都是沉浸式的,我和 " 魅影 " 这个角色终于合一,直到舞剧结束。演完了,也完满了,不留遗憾了。
首场演出之后,很多人曾建议我在最后谢幕环节摘下面具、卸下阴森可怖的妆容,用自己的本来面目与观众见面,接受掌声与喝彩,但我还是坚持了最初的人物造型设计、坚守了与编导德里克先生的约定——隐于黑暗,从始至终。我想,这也是这个角色赋予我的特别感悟:舞台上,角色大于一切。图片:张挺
作者: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 吴虎生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