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正为戏剧发展着想,就该改革地方剧团编制,全部推向市场,能卖票就卖票…
笑死我了,昨晚针对何赛飞老师的发言,我作为秦腔老戏迷(四十年&年均进戏院三回左右)说了一些话。可有人连一场线下演出都没看过的,就来踩。好吧,我发下别的听戏的留言。
——摸着他们的良心说,他们大赞何赛飞的发言,是出于保护地方戏曲的目的吗?是同情演员生活境遇艰难吗?我就呸!你们不过是因为何赛飞骂了管理者昏庸,满足了你们仇官仇体制的情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是真正为戏剧发展着想,就该改革地方剧团编制,全部推向市场,能卖票就卖票,卖不了票的,街道办事处安排二次就业。
——何赛飞应该利用自己的名气带着剧团扎根市场,而不是专拍影视剧赚快钱,回头又来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再不然可以捐个基金奖励底层的同行们也行啊。
——看来批评很重要。我唱没人鼓掌,她骂就有人听。
——推向市场,让市场来买单,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想法,跟那些说市场经济解决一切问题的经济学家一样;其实是不现实的,所以国家会有经费去做扶持。
——那些剧种,非常多的都应该淘汰了,总是拿着传统文化来说事,其实就是一件破烂的外衣了,扔了吧。
——其实好多人不知道。很多地方剧团日子过的很滋润。一是人很少了,接近三十年没怎么进人了。现在出来演出的基本都是临时工甚至兼职。二是剧团都有不错的物业,地段一般都不错,租金都不菲。三是还有送戏下乡等拨款,每年各级政府还有演出任务(类似于订报纸)。这些正常吗?她怎么不骂这些事儿。
——市场化肯定是要市场化的,国家补助应该通过成立基金会,账目明细由公众监督(反正有人喜欢)。补助金额设定上限,上限和该项目的重要程度关联。这样将责任分摊给市场和基金会就完事了。
——不会觉得搞市场化,国家文创基金支持就没人骂了吧,没人说里面黑暗了吧,没事,照样骂,不过骂不到正负头上了。
——————
搞笑的是,看个印度电影都嫌里面有歌舞的一些人,知道“戏曲”具体是怎么回事吗?连基本情况都不知道,我看除了满足自己的嘴瘾,有想过究竟该如何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梨园行吗?
关键词: